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直接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温室有两个特点:1.室内温度高,2.不散热。
环境影响
①全球变暖
②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③海平面上升
④土地沙漠化
⑤缺氧
主要对策
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汽车燃料的改善
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对化石燃料的限制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
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鼓励使用太阳能
开发替代能源
设法挖掘海洋吸收碳的潜力
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
二、节约水资源
三、节约用纸
四、减少废气排放
五、垃圾分类处理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达峰
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市场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抓手。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7年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更多: